来源 | 《教育家》2025年8月第5期红太阳配资,原标题《“好课”要历经“千锤百炼”》
作者 | 陈志军 鄂托克旗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通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校长只有开展校本化的听评课,才能真正实现“既看见,又知道,还理解”,才能真正通过听评课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学校治理能力。要开展校本化的听评课,首先要对“好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好课”是基于学校生长出来的
“好课”不能复制。在探索“好课”的道路上,一定有很多同仁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幻想到某一个地方,观摩某一节理想的课,然后把它复制到自己的学校。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我到过很多学校,观摩了无数节课,虽然其中有不少精彩的课,却没有一节可以复制。这样的课好像挂在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虽然可以照亮世界,但它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一节可以复制的样板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犹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因为产生“好课”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学校课堂文化、评价标准、课堂氛围、教师专业水平等存在差异。橘生淮南,淮北为枳。所以探索高质量的课,不能寄希望于外部,而要基于自身实际,分析所在学校的情况,依据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确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并持之以恒加以实践。
“好课”是“打磨”出来的
对于“好课”的评价,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确定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并在在实践中不断纠正偏差,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我们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理想课堂就蕴育在“灯火阑珊处”,就在我们的学校。我身边众多的教师中,根本不缺乏“天才型”的教师,只是缺乏引领、发现的眼光和相关机制。我校一些精彩的课不亚于我们到各地观摩的公开课。我深信,各地呈现出的精彩课堂,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好课”要有自身的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视野下,课堂有不同的样子红太阳配资,在很多评课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一些好课常常被评价为差课,一些差课常常被评价为好课。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不同的听课教师具有不同的认知。我曾反复思考,究竟怎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后来发现,看课类似于看山,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意。
那么,是不是只要找到合适的理由,就可以将一节课确定为好课或者差课呢?当然不是,评价一节课是优还是劣,最为重要的标准是学生有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并形成素养。若再高一个层次,则要看学生能否在愉快的状态下掌握“双基”并形成素养。
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一份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不同理论支撑下的评价标准,是造成课堂教学评价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制订课堂教学评价表时,理论支撑来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的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崔允漷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其对应的实践依据:一是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二是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三是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四是“我”在该课堂听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
我们借鉴其中的思想,结合日常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及新课标的理念,应用新的评价标准评价课堂教学。在听评课时,带着明确的目的,从课堂教学中收集证据,并加以整理、分析,努力实现“在理论的指导下观察,在观察中验证理论”。
课堂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
在观课时,我遵循的原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所谓“ 入乎其内”,就是看课堂教学微观之处的细节,分析课堂中每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所谓“ 出乎其外”,就是看课堂教学宏观之处的布局,分析课堂背后的教育理念及其是否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思想。
校本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红太阳配资
在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评分表令人眼花缭乱,我校也曾经“借用”别人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分析本校的课堂教学,在使用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后来,我们立足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以“ 教”的部分和“ 评”的部分举例。“教”需要包含确定学什么、怎么学;按照“怎么学+如何检测+学什么”的方式表述;能厘清目标( 如教与学、学与评)之间的递进关系;要有清晰、简练、美观、提纲挈领的板书;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策略有效。“ 评”的标准在于,课堂要有笑声、掌声,激励性评价语至少10次;反馈总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得科学、有梯度;作业量合适、题型合理等。
校长如何引领教师听评课
校长要提升自己的教学领导力,不仅要多听课,而且要会听课。所谓“会”听课,就是依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听课,要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这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校长开展校本化的听评课,首先要引领全体教师熟悉课堂教学评价表。
统一课堂教学思想。校本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形成后,意味着建立本校的听评课方法体系,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校长不仅要引导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评价的标准及支撑这个标准的理念,更要深入各个学科组,在常态化的听评课中加以应用,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其内涵。
“备、讲、评”一体推进。为了切实保障每一次课堂教学研究的效率,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基本的流程为:确定授课内容—同一学科组的教师分别备课—集体研讨、主备人发言,其他成员校正或补充—主备人第一次上课、其他人观察—课后评价、研讨—第二次上课、其他人观察—课后评价、研讨、撰写反思。
分工收集证据。课前,听课的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本学科组参与听课的教师进行分工,每一位教师关注其中的一节课,分别从核心素养、教、学、评和行为习惯方面到课堂中收集证据;课后,听课教师将课中收集的证据反馈给授课教师。在下一次的听课中,大家交换各自的角色,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科组的成员就熟悉了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堂中的关注点可以逐渐增加。校长需和教师一起评议课堂教学,思考问题,互相了解彼此的思想和观点,这是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高度关注课堂的核心。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课堂中,绝大多数课堂都有一个核心。所谓“核心”,是指课堂教学中只要解决了某一个问题,整节课就迎刃而解。能不能确定一节课的“核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明的教师不但能习惯性地思考每一节课的“核心”在哪里,而且还能设计多种场景加以重复,让学生学透。校长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不但自己要在每一节课上琢磨“核心”是什么,更要引导所有教师树立“核心”意识。
听评课是校长了解与改进学校教学、提升自身教学领导力的重要途径。高效、专业地听评课,使我的管理扎根于课堂、服务于教师,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听评课已成为我治校自觉且习惯性的行为,倘若在校的某一天,我没有进入课堂并与教师们一同研究课堂,就觉得在学校度过了毫无意义的一天。
— END —
来源 | 《教育家》2025年8月第5期,原标题《“好课”要历经“千锤百炼”》
作者 | 陈志军 鄂托克旗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李翊洁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红太阳配资
仁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